铸造
常见材质对照表
材质类别 | 中国国标牌号 | 对应美国牌号 | 材质特点 | 主要应用领域 |
铸钢 | ZG250-485 (GB/T 12229) | ASTM A216 WCB | 含碳量适中,机械性能均衡,易焊接;适合中高温强度要求的部件 | 阀体、泵体、法兰等承压部件 |
灰口铸铁 | HT200 (GB/T 9439) | ASTM A48 Class 30 | 良好减震性和铸造性,强度适中;成本低,适用于承载较低的零件 | 机床床身、发动机缸体、炉具等一般机械零件 |
球墨铸铁 | QT450-10 (GB/T 1348) | ASTM A536 65-45-12 | 强度高、韧性好,可通过热处理进一步提高硬度;承载能力强 | 曲轴、连杆、汽车悬架、重载机械零件 |
铝合金 | ADC12 (铸造铝合金) | ASTM A380/A383 | 优良的铸造性能和耐腐蚀性,热导率高,可制造复杂形状薄壁件 | 汽车配件(缸体、阀体)、泵体阀体、家电机壳、电子散热器件 |
*说明:上述材料对照以常见牌号为例,具体选材需结合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确认。铸钢ZG250-485级在中国GB/T12229标准中与ASTM A216 WCB级性能相当 。灰口铸铁HT200级对应ASTM A48 30级,适用于强度要求适中的部件 ;球墨铸铁QT450-10级对应ASTM A536 65-45-12级,适合高强度零件 。ADC12铝合金铸件具有优异的耐腐蚀和铸造性能,常用于汽车和工业设备零件 。
合作流程说明
- 图纸/样品提交 – 客户提交设计图纸或样品,我方进行可行性评估。
- 技术评审与报价 – 根据技术要求、材料及工艺难度进行可行性技术评审,并提供详细报价。
- 合同确认与模具制造 – 签订合同后,立即启动模具设计与制造,确保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。
- 样品确认 – 进行试生产并检验首件样品,按要求修正并确认样品质量。
- 批量生产 – 样品确认后组织批量铸造,严格控制生产节拍和产品一致性。
- 质量检测与包装 – 对铸件进行完整的尺寸、外观和物理性能检测,合格后进行清理、喷漆/防锈处理并包装。
- 全球发货 – 包装合格后,产品可通过海运、空运或陆运方式运往全球客户。
品控要点
- 铸件缺陷检测:采用无损检测(如X射线、超声)查找气孔、夹渣、缩松等缺陷,确保内部质量。
- 金相分析:对关键部位进行金相组织检验,确保晶粒度、石墨形态及热处理组织符合要求。
- 力学性能测试:抽样进行拉伸、弯曲、硬度等测试,验证材料强度和韧性满足设计要求。
- 尺寸与外观检验:使用三坐标测量仪等设备对尺寸公差和外观缺陷(裂纹、变形)进行严格检查。
表面处理
常见表面处理工艺
工艺 | 特点 | 涂层厚度(μm) | 适用产品类型 |
热镀锌 | 涂层厚实、耐腐蚀性强;但处理温度高,易引起尺寸偏差 | ~50–80 | 钢结构件、管件、紧固件 |
电镀锌 | 涂层均匀、表面光洁;防锈效果中等,适用于精密件 | ~5–25 | 紧固件、小五金件、电子配件 |
喷粉/喷塑 | 涂层厚度可控、颜色丰富;耐候耐磨,装饰性好 | ~50–150 | 家电外壳、家具五金、电子设备外罩 |
喷漆 | 操作简单、色彩多样;耐候性一般,易修补 | ~20–60 | 室内家具、机械零件、护罩面板 |
达克罗(ZnAl) | 极高耐蚀性、无氢脆;多用于紧固件和高要求环境 | ~8–15 | 高强度螺栓、航空航天及汽车精密零件 |
表面处理质量控制要点
- 附着力测试:采用拉开法或划格法验证涂层与基材的结合牢度,防止剥落。
- 盐雾试验:评估金属部件在盐雾环境下的耐腐蚀能力,保证长期户外/海洋环境使用可靠。
- 膜厚测量:使用测厚仪在线或抽检方式检测涂层厚度,确保均匀一致并符合设计要求。
- 外观检验:检查涂层色泽、光洁度及覆盖均匀性,防止针孔、流坠等缺陷。
机加工
常见加工方式
- 车削:利用车床对轴类零件进行外圆或内孔加工,适合回转对称零件,如轴、套等,精度高。
- 铣削:使用铣床或加工中心切削平面、沟槽或曲面,适用于平板、齿轮、凸轮等形面加工。
- 钻孔/攻丝:在零件上加工圆孔(钻孔)及螺纹(攻丝),常用于组装孔、油孔等,保证定位和连接功能。
- 磨削:通过砂轮加工提高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,适用于精密轴承配合面等高精度要求零件。
- 数控加工:采用CNC车铣复合中心等现代设备,一次装夹可完成多面加工,效率高,精度好,适合复杂轮廓。
- 钻铣床/镗床:针对大型或厚板零件开孔和扩大孔径,保证孔位同轴度和深孔的加工精度。
机加工质量控制
- 尺寸检测:采用卡尺、千分尺等设备,严格检测关键尺寸及公差。
- 夹具校准及刀具磨损检查:定期校正定位夹具,并监控刀具磨损,避免加工误差积累导致产品不合格。
热处理
常见热处理工艺
- 退火:将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后缓慢冷却,用于消除内部应力、软化金属、改善切削加工性能。适用于钢铁(如碳钢、合金钢)、铸铁等。
- 正火: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后在空气中冷却,使组织更加细致均匀,比退火后的强度略高。常用于铸件或锻件,以细化晶粒、提高综合力学性能。
- 淬火:加热后快速冷却(油、水或空气),大幅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,但同时脆性增加。常用于工模具钢、轴类零件、弹簧等需高硬度场合。
- 回火:对淬火后的工件再次加热到低于奥氏体转变温度(一般在150~650℃)后冷却,减少脆性,获得所需硬度与韧性平衡。
- 表面淬火(火焰淬火、感应淬火):局部加热后迅速冷却,仅硬化工件表面层,获得耐磨表面和韧性芯部,常用于轴承、齿轮齿根等。
- 渗碳:将低碳钢加热在富碳介质中保温,使表层吸收碳而硬化,基体仍保持韧性。常用于制造齿轮、凸轮轴等要求表面高硬度、芯部韧性的零件。
热处理质量控制
- 硬度检测:使用布氏、洛氏或维氏硬度计测试热处理后硬度,评估是否达到设计要求。
- 显微组织检查:对热处理试样进行抛光蚀刻,使用金相显微镜检查组织形态(如奥氏体、铁素体、贝氏体、马氏体等),判断是否满足热处理工艺目标。
- 淬火裂纹检查:对淬火零件进行表面裂纹检测,如无损探伤或显微检验,防止因淬火缺陷导致的脆断。
- 热处理工艺记录:记录加热温度、保温时间和冷却介质等,确保热处理过程可追溯并按规范执行。